移植中心 -

个性化治疗,让肾移植病人花钱少活得长
2009/3/1

为肾移植病人提供个性化治疗,让肾移植病人少花钱还能活得长,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江华教授的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数字化肾脏移植受者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生物芯片的制备”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肾脏在人体中起着排泄毒素、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肾脏越来越“不堪重负”:目前,全世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达9%至11%,而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尿毒症的发病率又占了十分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后必然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尿毒症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脏移植,而肾移植是最佳选择。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肾移植技术问世以来,全球接受肾移植手术的病人已接近100万,然而肾移植患者的10年存活率仅为50%左右。尿毒症的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如何提高肾移植长期生存率已成为全世界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

  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新的异体肾脏被移植到病人体内之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反应。陈江华说,为了控制这种排斥反应,病人需要服用抗排斥药物——免疫抑制剂。

  一开始,这种抗排斥药物和治疗方案都是从国外引入。然而,每个人的免疫情况都不一样,加上东西方人体质的差异,使陈江华等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果照抄国外的用药标准和方案,用药少了排斥反应无法控制,移植进来的肾脏也就无法正常运转,而用药多了又会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恶性肿瘤、感染、中毒等,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陈江华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攻关,最终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化肾脏移植受者模型。有了这一模型,医生就能根据病人的免疫状态设置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术后存活率。此外,他们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人体血液里的白细胞内,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和肾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据此,他们为携带高风险基因的患者开展了针对性治疗。

  目前,浙医一院已经为近2600名肾移植患者进行了肾移植个体化免疫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从过去的17.6%降至9.4%,而患者5年存活率也从84.5%提高到93.7%,10年存活率达86.9%,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患者平均用药量也从过去的平均每年56476元下降到23670元,以目前全国每年肾移植5000例计,如果全国推广,可以每年节约肾移植相关费用1.2亿元。

  “不照搬国外技术,引进之后大胆创新,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陈江华说。他透露说,最近他们正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让肾移植病人在手术后不用抗排斥药物也能活下去,活的时间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浙江日报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