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专访,Microbiome Research Reports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噬菌体研究所所长朱同玉教授。朱教授长期专注于耐药菌防控、噬菌体治疗及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并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开展噬菌体改造,构建合成噬菌体用于耐药菌治疗。在访谈中,朱教授深入探讨了“超级耐药菌”研究和防控中的难点,分享了团队在两百多例复杂感染患者中应用噬菌体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了噬菌体在临床中的定位与发展潜力。他还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定制噬菌体的前沿探索,以及这一方向在疗效提升和精准性方面的优势与挑战。值得关注的是,朱教授还通过抖音等平台积极开展科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前沿科学理念,收获了广泛关注与积极反馈。
采访问题
Q1. 能否先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团队目前主要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对临床工作有哪些实际意义?
Q2. 大家对“超级耐药菌’”都很关注。您能谈谈这些耐药菌在研究和防控上的主要难点吗?
Q3. 除了传统抗生素,您和团队还在探索噬菌体以及微生物互作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耐药菌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
Q4. 您的团队已经治疗了两百多例复杂耐药感染患者。您认为噬菌体在临床上的定位是什么?是最后的‘救命药’,还是有潜力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
Q5. 结合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您团队正在探索定制噬菌体的治疗方案。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技术在提高疗效和精准性方面的潜力?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Q6. 您在抖音上开设了账号进行科普,受到了很多关注。是什么促使您开始做短视频科普?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特别的体会或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