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排斥反应是移植术后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相对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更为棘手,并且与移植肾脏的长期存活密切相关。慢性排斥反应一旦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往往产生高血压、蛋白尿一系列并发症,从而造成进一步的不可逆损伤,造成移植肾脏功能丧失。
一、什么是慢性排斥反应?
肾移植慢性排斥是指发生于移植术后3~6个月以上的排斥反应,一般症状为肾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或伴有高血压与蛋白尿,最终可导致移植肾功能衰竭,重新回到透析治疗或再次移植状态。慢性排斥反应发病较为隐匿,不像急性排斥反应那样“来势汹汹”,因此不易为患者所察觉,一些未能定时复查随访的患者常常因不能及早地发现病症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慢性排斥反应?
医学上对慢性排斥反应的具体发病机理还未完全明了,目前了解到包括多种免疫学及非免疫学因素与慢性排斥反应的诱发密切相关。免疫学因素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位点错配、急性排斥反应、亚临床型排斥反应以及免疫抑制剂剂量长期不足,非免疫因素包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免疫抑制剂肾毒性、巨细胞病毒与多瘤病毒(如BKV)感染、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蛋白尿等。
此外,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慢性排斥还与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密切相关。未遵从医嘱服药以及未按时随访的患者常常因免疫抑制剂剂量长期不足或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病毒感染诱发慢性排斥反应,发生肾脏不可逆的损伤。
三、如何处理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在诊断与治疗上都较为棘手。在做出诊断之前,医生首先要排除梗阻、反流、肾血管狭窄、感染与急性排斥等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其他因素,并要与药物肾毒性、原发肾病复发相鉴别。程序性肾穿刺活检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病变,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慢性排斥的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性治疗,包括调整免疫抑制剂、有效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以及改善肾内血流和蛋白尿等措施。原则上,一些慢性排斥的“早期”患者如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在较理想的免疫抑制方案与综合性治疗下,移植肾功能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或是病程发展减缓。一旦蛋白尿、高血压等临床症状显著时,处理上会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对于肾移植患者来说,定期复查随访与程序性移植肾穿刺活检十分重要,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根据病情变化重新审视免疫抑制方案,从而及时处理慢性排斥反应。
文、编辑 | 孙佳佳 摄影 | G.T.
本文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公众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本微信号和原文作者授权并标明出处。关爱肾脏,从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公众微信号开始,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肾移植后你该注意(四):高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