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治疗尿毒症最有效的手段是肾移植。自从1954年美国的Murray医生成功实施第一台肾移植以来,目前全球已经有近百万尿毒症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移植医师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器官保存的改善和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减低。
尽管如此,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什么是排斥反应?
排斥反应是指当尿毒症患者接受了不同遗传背景的肾脏,由于供、受者移植抗原不同,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移植肾可能受到体内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和抗体的“攻击”。
简而言之,就是当肾移植受者接受肾移植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把这个“外来”肾脏识别成一种“异己”成分,从而对其发起攻击、破坏和清除的反应。
排斥反应如何分类?
临床上通常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将其分为4种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而根据其发病机制,排斥反应又可分为细胞介导的(细胞性)排斥反应和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类型的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顾名思义,发生时间最早,此类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一般发生在24小时内,是最剧烈且后果最严重的一类排斥反应。由于目前组织配型技术的提高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此类排斥反应已非常少见。但是对于超急性排斥反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切除移植肾。
加速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术后1-7天内,是介于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一种排斥反应,其反应剧烈,进展快,移植肾功能常迅速丧失。加速性排斥反应总体治疗困难,效果较差,目前临床上常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的任何阶段,但大多数发生在移植后1-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常见原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抑制剂剂量不足,如免疫抑制剂突然减量或停用,频繁呕吐、腹泻,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等。
如无特殊原因出现尿量减少、体重增加、血压升高等,化验结果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这种情况应高度怀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就医,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移植肾严重损害甚至失功。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临床上常采用激素冲击疗法或ATG治疗。
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术后3-6个月以后,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以及移植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等。慢性排斥反应主要通过移植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目前对于慢性排斥反应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防止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总之,在肾移植术后要按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并按时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切忌随意减药甚至停药,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肾脏。
文、编辑 | 徐世豪 插图| Nancy
本文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公众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本微信号和原文作者授权并标明出处。关爱肾脏,从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公众微信号开始,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肾移植受者:自我管理“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