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中心 - 感人故事

孙永海捐赠器官挽救五人 带动宁波122位捐献者
2012/1/5

     采访:张寒冰 牛显达

     制作:李尚

     哈尔滨新闻网特派宁波记者 张寒冰

     昨天下午,孙明星来到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碑前,孙永海的名字已经被永久地刻在了这面墙上。

     在孙永海身后,是三个重获新生的家庭,两名重见光明的病患,一个为器官捐献者家属成立的专项爱心基金,122位新的“捐献者”,20名可以继续上学的春蕾女童……

     患者的家属、孙永海生前工作的同事、医院的医生、报社的记者,每一个直接或间接接近过他的人,都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人生死间的选择,最终给自己和世人都留下了一个可期待的明天。

     “受者”的新生

     手术室里,孙永海的肾脏被取下,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一墙之隔的另一间手术室里,两分钟后,这个肾脏在“受者”身上开始工作,“受者”排尿了。他闯过了器官移植的第一关———手术。

     手术室外,“受者”18岁的儿子遇到了“供体”孙永海的儿子孙明星。男孩拿出自己500元的伙食费,硬塞进孙明星手里。孙明星反复推阻,他按住孙明星的手说,叔叔,你家不富裕,爷爷又救了我爸的命,再说,这钱是我自己攒的,你得收。

     “受者”的妻子介绍说,丈夫患慢性肾炎12年,从2007年起到处打听器官移植的信息,今年初在宁波申请了器官移植。孙永海决定捐献器官当晚,宁波地区十几名申请者被通知到医院配型,他的匹配程度最高,立即接受了手术。

     肾脏移植后,一扫尿毒症患者特有的黑黄色,“受者”的气色红润起来。挺过半年的感染高发期后,他将成为健康的“新人”。他的妻子说,以后他身体好些了,做不到别的,也可以去做义工,帮助别人。

     “不能用感谢来表达,这太单薄了”,“受者”妻子说。她签署了器官捐献自愿书。

     孙永海的另一个肾脏和肝脏被连夜送到浙一医院。前者移植给一名57岁的女患者,后者移植给一位52岁的男病人。

     在宁波市眼科医院,眼角膜“受者”是一位失明16年的角膜白斑病患者。15日拆掉纱布,在16年无光感后,他又一次看到了世界。

     “他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作为孙永海曾经的领导,贾连江依然在鄞州二院做着护工主管的工作。这个部门的员工负责护送病人、药品取送等工作。每天工作7小时,时时都要跑前跑后。贾连江因为和孙永海是同乡,又是他的主管,两人走得比较近。

     “孙永海为人开朗,脾气很‘直’”。但他说,每当有年轻病人去世,孙永海都会沉思一会儿,然后念叨“要是能把我身上的东西用上多好”。

     在孙永海去世后,贾连江和妻子都签署了器官捐献书,“他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122位新捐献者

     2011年,卫生部将器官捐献试点省市由11个扩大至21个,哈尔滨市并未列入其中。作为试点城市的宁波,自去年12月12日启动人体器官捐献以来,有32名市民自愿登记成为志愿捐献者。孙永海是宁波地区实施捐献的首例。

     在哈尔滨,虽然遗体捐献、眼角膜捐献等逐年上升,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有不小缺口。黑龙江省眼库自1999年成立至今,共有2万余人签了捐献眼角膜协议,除成功实行手术的96例外,今年仍有300余名患者在等待眼角膜。

     在孙永海走后,12月19日,鄞州二院举行了第九届“肾友会”,鄞州二院院长姚许平、移植科主任张曙伟、护士长章娉和3名肾病患者及家属,在会上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这次“肾友会”在社会的关注下最终发展为“签名会”。到昨天,一共有122人签署了“自愿书”,数量空前。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绿色通道